故事梗概:
该剧本以东北革命老区吉星沟为背景,围绕这片“红地盘”,展开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东北抗联六军与百姓共同抗日,同仇敌忾的故事。
红地盘曾是东北抗联的重要活动区域,赵尚志、李兆麟等抗日将领在此战斗,还诞生了伊春林区第一名**党员和第一个抗日救国会。1935 年,吉星沟遭遇日军两次残酷浩劫。第一次,日军趁着大雾夜袭,陈小龙一家惨遭杀害,陈小龙左手小拇指被打断,母亲带着他和妹妹逃到玉米地。后来,母亲带着孩子投奔抗联被服厂“帽儿山”。第二次浩劫,日军烧毁村民房屋,强迫村民搬迁。在“帽儿山”,陈贵媳妇和其他抗联女战士为抗联赶制军服。期间,遭遇日军偷袭,吴嫂为引开鬼子牺牲,陈贵媳妇不慎捂死女儿,后收养吴嫂的孩子。与此同时,牛牤、陈小龙等人成立儿童团,凭借智慧帮助抗联运输物资、破坏日军铁路运输。牛牤在与抗联队伍相遇时,被父亲潘虎子认出,后为站岗放哨冻牺牲。
1938 年,东北抗日斗争愈发激烈。虎子营完成阻击任务准备撤离时,护士长突然分娩,且遭遇难产。战士们一边战斗,一边保护护士长,最终孩子顺利出生。随着斗争环境恶化,东北抗联撤入苏联境内休整、改编。1943 年,潘虎子接受获取日军驻防情报的任务,霍大海主动请缨,成功穿越黑龙江将情报送达。但潘虎子因叛徒出卖被日军抓捕,后虽死里逃生却感染细菌,为避免传染战友自焚牺牲。
人物介绍:
1.孙吉庆:年过七旬,吉星沟村党支部**,身材魁梧、体格硬朗,负责向参观者介绍吉星沟的红色历史。
2.陈贵媳妇:经历吉星沟浩劫,带着子女投奔抗联六军被服厂,成为抗联战士,坚强且富有同情心。35岁。
3.陈小龙:陈贵媳妇之子,童年加入儿童团,后参加志愿军,因误会被母亲以为阵亡,实则立功。5岁。
4.潘虎子:抗联“虎子营” 营长,作战英勇,为保护战友自焚牺牲。40岁。
5.豹子:潘虎子弟弟,家破人亡后加入抗联,为救队长身负重伤。37岁。
6.高玉斌:伊春林区第一名**党员,抗日救国会会长,后加入抗联。42岁。
7.吴剑:抗日救国会骨干,为抗联送信、传递情报。45岁。
8.霍大海:抗联战士,水性极好,成功穿越黑龙江传递日军情报,失去半条腿。40岁。
9.牛牤:儿童团团长,潘虎子之子,为抗联站岗时冻牺牲。12岁。
10、薛通讯员:抗联三军的通讯员。35岁。
11、铁肩女:吉星沟传奇侠女,以狩猎为生,掩护过抗联通信员,为日军埋葬在抗联井中。30岁。
12、陈余:中国劳工,用钢针刺杀日本劳工队长,后参加了抗美志愿军担架队。28岁。
13、曲大发:吉星沟旧时的村长(村主任)。45岁。
14、吴嫂:六军被服厂战士。39岁。
15、陈贵:吉星沟村民,陈小龙父亲。陈余哥哥。32岁。
电影剧本:
1、吉星沟“红地盘”烈士陵园。日。外。
吉星沟村,宁静祥和,青山绿水环绕。烈士陵园内,人群肃穆。各代表队高举旗帜,有序入场,旗帜上的漏沟logo 标志醒目。人们身着深蓝色正装,佩戴党员徽章,手捧小黄花。孙吉庆,一位年过七旬、身材魁梧、体格硬朗的老人,站在人群前,神情庄重。
孙吉庆:(声音洪亮,富有感染力)各位同志,今天我们齐聚在这吉星沟“红地盘” 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这片土地,承载着无数英雄的热血与牺牲。
旁白:(沉稳有力)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激发爱国热情,全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组成700 余人的大军,深入开展“铸魂・2024・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
2、吉星沟红色教育基地展览馆。日。内。
孙吉庆带领参观者进入展览馆,馆内陈列着各种历史文物和图片。孙吉庆站在一幅地图前,眼神中满是深情,缓缓开口,手指着图讲解。参观的军人列队,有序行进,聆听孙吉庆讲解。
孙吉庆:咱们脚下的这块吉星沟,那可是实打实的红地盘呐,红色的血脉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在岁月里代代相传。回首那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 14 年抗日斗争,那是一段满含血泪与不屈的历史。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夏云杰等一众抗日将领,他们就像闪耀在黑暗中的星辰,带领着抗联战士们长期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小兴安岭那茂密幽深的林子里,每一寸土地似乎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洒满了抗联英烈们滚烫的鲜血,他们用生命捍卫着这片土地的尊严。
说着,孙吉庆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到一张略显陈旧的黑白老照片前,抬手轻轻一指,说道:大家都来仔细瞧瞧这张照片。照片上的人,是中国**党在伊春林区发展的第一名**党员 —— 高玉斌。他于 1910 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宾县,命运对他而言,从一开始就有些残酷,幼年时便失去了母亲,那本应充满温暖的童年,早早蒙上了阴影。在青年时期,为了生活,他不得不跟随父亲,一路颠沛流离,辗转来到了吉兴沟。初到这里,生活的重担压在他稚嫩的肩头,无奈之下,他只能以打猎为生,在山林间艰难地讨生活。
1933 年的秋天,彼时的中华大地正遭受着日寇铁蹄的践踏,山河破碎,百姓深陷苦难之中。高玉斌怀着满腔的热血与对侵略者的仇恨,毅然决然地找到了夏云杰,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己想要加入抗日队伍的强烈愿望。夏云杰,这位身经百战、目光如炬的抗日将领,在听完高玉斌的诉说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考虑到当时复杂的斗争形势以及高玉斌自身的实际情况,语重心长地建议他回到地方,在更隐蔽的战线上开展抗日救亡工作。高玉斌虽然心中有些许遗憾,但他深知大局为重,便听从了夏云杰的建议,带着坚定的信念回到地方,默默积蓄力量。
终于在 1936 年 5 月,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经老党员林中友的介绍,高玉斌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党,成为伊春林区第一名党员。那一刻,他的眼中闪烁着激动与自豪的光芒,心中更是立下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誓言。就在当年夏天,高玉斌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才能,牵头成立了伊春林区第一个“抗日救国会”,并众望所归地担任了会长一职。他积极奔走,联络各方有志之士,在这片土地上燃起了抗日救亡的熊熊烈火,带领着民众与日寇展开了一场场不屈不挠的斗争。
3、军政会议遗址。日。外。
孙吉庆带领参观者来到距离大吉星村约四公里的密林。密林中有一块“东北民众反日联军军政联席扩大会议会址” 纪念碑前。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孙吉庆:(语气激昂)1936 年 1 月 24 日至 28 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召集李延禄、李兆麟、夏云杰、冯治纲等抗日将领齐聚吉兴沟村,就在这片密林脚下的一座炭窖里,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东北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东北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会议决议》,宣布成立了“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临时政府”和“东北反日联合军临时总司令部”,推选赵尚志为总司令。2 月 20 日,中共驻**国际代表团东北联络员于化南,以吉兴沟会议决议为蓝本,发布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东北反日联合军改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从此诞生。这次会议加强了**党对东北抗日武装的**,为日后将东北的各种抗日武装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做了重要准备。
4、现大吉星村北侧的抗联烈士殉难井。日。外。
孙吉庆带着参观者来到十二名抗联烈士殉难井前。一口废弃的老井,周围有一座亭,旁边竖着墓碑。孙吉庆站在井边,神情悲痛。
孙吉庆:(声音低沉,哽咽)当年,日本守备队在大孤山脚下筑起据点,在敌楼下面挖了这口深约30 米的废弃老井。村民李升亲眼看到,日本鬼子用铁丝穿过被俘抗联战士的锁骨,将他们串成一串押到这里,审讯无果后,活生生地将战士们踢入井中残害致死。先后有 12 名不知姓名的抗联战士被投入井中。其中,抗日救国会骨干肖奎武的妻子,因没有透露丈夫的信息,同 5 岁的女儿一起,被日军残忍地踹入井中埋葬。2017年,我们把这眼废井重新挖掘出来,建亭立碑,以纪念这些英勇的烈士。
5、抗联烈士殉难井旁的浮雕墙。日。外。
参观者跟随孙吉庆来到浮雕墙前,孙吉庆迈着稳健的步伐,率先站定在第一幅浮雕前,神情庄重,缓缓抬起手臂,手指精准地指向浮雕,生动地介绍每一幅浮雕。
孙吉庆:请大家看,这一幅名为《革命的火种》。在那黑暗笼罩、日寇肆虐的艰难岁月里,伊春林区的第一名**党员高玉斌挺身而出。他深入群众,挨家挨户走访,耐心地向百姓们讲述抗日的道理,动员大家团结起来抵抗外敌。他身形瘦削却透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劲儿,就如同黑夜里的一颗火种,在吉星村这片土地上,率先燃起了抗日斗争的星星之火。星星之火一旦点燃,便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激发了全村乃至周边地区百姓的抗日热情,他们纷纷拿起简陋的武器,加入反抗侵略者的队伍当中。紧接着,孙吉庆稳步走到第二幅浮雕跟前,微微侧身,面向众人,开始讲解起来: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这幅《东北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会议》意义重大。当时的东北大地,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局势岌岌可危。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各路抗日力量急需整合。正是这场会议的召开,让分散在东北各地的抗日志士们齐聚一堂,大家围坐在简陋的会议室内,虽衣衫褴褛,却眼神坚定。他们热烈地讨论着作战计划、队伍编制等重要议题,在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中,最终促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
年轻军人:(走到孙吉庆面前)孙**,这是一位老兵的日记,生前委托军人事务局找到他的亲友“卓力格”,她曾经在吉星沟活动过。
孙吉庆:卓力格图,没有关于她的记载。
6、吉星沟旧址。夜。外。
1935年7月15日,七月的东北农村,夜色深沉,大雾弥漫。这是吉星沟前所未有的大雾弥天。玉米吐着红樱。凌晨二点多钟,吉星沟突然响起了枪声……
原来,1935年夏季,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四团奉命攻打驻扎在汤原县“北大营”的日本讨伐队。日本讨伐队屡次遭到抗联队伍的袭击。其中,吉星沟有一部分青年也参加了这次战斗。由于日军武器装备优良,且固守据点,负隅顽抗,连攻两日毙敌甚少,抗联队伍只好撤回到山里,随部队参战的青年也回了吉星沟。汤原“北大营”之战,抗日联军虽然未克县城,但使日军惊恐万状,他们恼羞成怒,要对抗日联军和吉星沟的抗日青年及百姓施行报复。这天,鬼子趁着浓雾笼罩着吉星沟夜空,面对面看不清人脸,雄鸡刚刚报晓,日本讨伐队从汤原北大营出发,跋涉二十多里地,翻越吉星沟陡峭的庙岭,向大孤山脚下的吉星沟进发。
当时,吉星沟还是一户户不连片的孤家,没有成立集中的村屯。这些孤家有:老吴房框子、吕大房、黄皮沟、郎家沟、康家沟、党家沟、老张菜犟子,老陈家大院等四十几户。日本讨伐队趁着大雾,向吉星沟进发,先是摸到了大排队院内,值班同志发现后示警,被鬼子枪杀。接着,鬼子闯入村屯,展开血腥屠杀,机枪扫射,火光冲天。枪声是后半夜响起来的。在那场大雾弥天的夜里,枪声惊醒了吉星沟所有的百姓。急忙起身,纷纷逃命。年轻力壮的趁着大雾逃向大孤山旁边的窑洞里或者茂密的森林里;年老体弱跑不动的就往土豆窖和榛柴垛里藏。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翻东家、查西户,到处搜查抓“马胡子”(鬼子对抗联战士起的绰号),丧心病狂地向村民开枪。
幸亏这天夜黑雾大,一些体弱的妇女扯着孩子,抱着婴儿往村后的玉米地里跑,藏在茂密的玉米地里。日本鬼子抓不到人,疯狂地向四周开枪,院里的那些家禽和牲畜难保性命,而无数的家庭则从此家破人亡不留一个活口。
陈贵:(惊悚地)对枕边的媳妇说,快听,有枪声!
村民甲:(惊恐地)怎么回事?哪来的枪声?
村民乙:(慌张地)是不是鬼子来了?快跑啊!
日本军官:(用日语大喊)杀光这些反抗的人员!
7、陈家大院。夜。外。
陈家人被枪声惊醒,一片混乱。陈老爷子起身安慰老伴,却被鬼子的子弹击中。老大陈富去救父亲,也***。老三陈友怒喊着冲向鬼子,中弹倒下。老二陈贵让媳妇带着孩子从后窗逃走,自己操起二齿子与鬼子搏斗,不幸牺牲。只见鬼子的机枪张开血盆大口,朝着无辜的百姓疯狂扫射。新婚的陈余去院里查看情况,目睹新娘子当即被鬼子拖了出去,陈余想去阻拦,却被鬼子一脚踹倒。陈余嘶吼着,但鬼子根本不理会,将新娘子拖到河边实施**,随后残忍地杀害,抛入河中。陈余披上狗皮,伪装着跟在后面,等跑到河边时,一切都已经晚了,他懊悔地捶打着自己的头。当陈余再回到陈家大院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碎。十几具尸体横卧在院里院外,房子也被鬼子烧毁。他不敢停留,连夜逃到大孤山的窑洞里,这才保住了性命。
五岁的陈小龙被妈妈唤醒,妈妈抱起怀里吃奶的女儿,拽着五岁的儿子陈小龙往外跑,只听“嘣”的一声枪声,一颗子弹打断了陈小龙的左手小拇指,顿时断裂。母亲将一个铁盆挡在儿子的胸前,掉头从后窗户跳了出去,母子三人连滚带爬地跑到房后的玉米地里藏身。这时,抗联队伍交通员吴剑的媳妇也怀抱着孩子藏在玉米地里。陈贵媳妇听见院子里婆婆哭喊声,便把怀中的女儿和五岁的儿子托付给吴家媳妇先照一下,回家营救婆婆及家人。
当她刚推开院落,目睹陈家老少十几条人命葬送在鬼子的枪口下。新婚的小叔子陈余和媳妇还没有完成“洞房花竹夜”的好事,却被鬼子冲散了……
陈老爷子:(大喊)都快点跑,逃命去!
陈富:(呼喊)爹!
陈友:(怒吼)小鬼子***祖宗,我跟你们拼了!
陈贵:(对媳妇说)你带着孩子先走,我来掩护!
陈贵媳妇:(惊恐地)小龙,别怕,妈妈在这儿!
陈余:别怕,鬼子不会打好人的……
旁白:落户在吉星沟的大多是三十年代从遥远的山东或辽宁闯关东过来的。来到这片人稀地广的北大荒开荒种地,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而最早来到吉星沟落户的还属老陈家。陈老爷子是1900年以后,从山东崂山一带闯关东过来的。陈老爷子和老伴生育了四个儿子,由老父亲从山东千里迢迢,挑着土筐装着孩子,来到吉星沟安家落户。陈家四兄弟陈富、富贵、陈有、陈余,不但年轻力壮,老实厚道,勤劳能干,在父亲的带领下在吉星沟开荒种地,几年光景,就盖上了四间大草房,拴上了一挂马车,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成了远近有名的富裕户。望梁一样健硕硬刚的四兄弟,陆续娶上了媳妇,也纷纷为陈家续上香火。这样的天伦之乐却被这“雾夜枪声”打破……
…………
后面省略的内容更加精彩,如有需要请购买。
83、吉星沟教育基地。日。外。
春日的阳光斜斜地洒进吉兴沟红色教育基地的展厅,泛黄的旧报纸、锈迹斑斑的军号、褪色的作战地图在玻璃展柜里静静诉说着往昔。越来越多高等院校学生、市直机关党员**来到吉兴沟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参观结束时,阳光已染上暮色。站在镌刻着 “红地盘” 的石碑前,一个个参观者举手握拳宣誓。此起彼伏的誓言在山谷间回荡。
讲解员:只有延续革命的火种,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才能铸牢中华复兴之魂!
参观学生:(齐声)铭记历史,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