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简介:
这是一部以高三生活为背景的现实主义青春群像剧。故事围绕内心敏感、善于思考的文学少年陈默展开,他习惯用一个牛皮纸笔记本,记录下对周遭世界的观察与感悟。
人物简介:
陈默(男主):
高三(1)班学生,文学爱好者。内心敏感,善于观察和思考,外表看似冷静疏离,实则内心温暖,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他用一个牛皮纸笔记本记录所见所感,作为理解世界和消化情绪的方式。从最初略带悲观地记录“时间的形状”、“分数的价签”和“孤岛”,逐渐被同学们的微光所照亮,最终成长为用文字给予他人温暖和力量的祝福者,完成了从“观察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林夕:
高三(1)班班长,优等生。自律、好强,背负着家庭和自我的巨大压力。她将情绪隐藏得很好,内心渴望被理解,而非仅仅被看作“高分机器”。是“失语”的代表,也是“微光”的接收者。
张大鹏:
高三(1)班体育特长生,成绩普通。外表大大咧咧,活泼开朗,是班级的“开心果”,常用不在乎掩饰内心的失落和压力。情感直接而热烈,富有感染力和行动力。
李雯:
高三(1)班艺术生。安静、内向,似乎总是活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与周遭保持着距离。她不善言辞,却拥有细腻的观察力和善良的内心,她的关怀通过行动而非语言表达。
正文:
第一集:形状
时长:约5分钟
1.1 学校礼堂 日 内
高中学校礼堂内,坐满了穿着统一蓝白色校服的高三学生。
校长在**台上讲话,台下的气氛沉闷而肃穆。
学生们表情各异——迷茫、期待、麻木、困倦。偶尔从台下传来的轻微咳嗽声和书本翻动的窸窣声。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随着校长话落,台下传来响亮而整齐的掌声。
“嗯哼!”教务主任清了清嗓子,表情严肃地走到**台一侧,将一块巨大的“高考倒计时”LED牌挂上。
教导主任插上电源,红色的数字“279”极其醒目。
1.2 学校礼堂 日 内
高三(1)班区域。
林夕(班长)听到走动的声音下意识猛地坐直身体,目光紧紧锁定的数字,嘴唇微抿。
张大鹏漫不经心地转着手中的笔,瞥了一眼数字,嘴角撇了一下,手中旋转的笔似乎快了几分。
李雯低头专注地在自己的指甲盖上,用极细的描笔画着一个被锁链困住的小翅膀图案。
陈默出神地望着那块红色的倒计时牌,眼神深邃,仿佛在看一个遥远而抽象的符号。
……
直到班主任从陈默的身边走过。陈默抽出崭新的牛皮纸笔记本,带着一丝沉思,在第一页提笔写下:“时间,只有被回忆的时候,才有了具体的形状。”
1.3 教室 日 内
高三(1班)。
开学典礼结束,学生们回到教室。喧闹声瞬间取代了礼堂的肃静,搬动桌椅、大声说笑、追逐打闹。
陈默走到自己的座位,看到课桌上堆积如山的书本和习题。他默默打开牛皮纸笔记本,笔尖在略微泛黄的纸面上划过。
笔记本第一页那句话下面,钢笔字迹清晰有力:
“时间的形状,是方形的——一块块,被日历和试卷分割。”
(蒙太奇)
伴随陈默的书写动作,教室内,每个人对“时间”都有了不同的反应。
林夕在课桌坐下后,拿出一本崭新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在扉页上工工整整、一笔一划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张大鹏和后排男生模仿着NBA球星的夸张庆祝动作,撞胸、吼叫,充满了课间才有的活力。
李雯摊开的语文课本角落,那里画着刚才在指甲上那个同样的图案——一个被锁链捆住、却眼神倔强望向窗外的小人。
……
1.4 空礼堂 黄昏 内
喧闹早已散去,礼堂空旷无人。
夕阳的光线从高高的窗户斜射进来,形成一道道光柱,尘埃在光中飞舞。
窗外隐约传来的操场上的哨声。
陈默独自一人走回到礼堂,站在巨大的倒计时牌前。他的身影在空旷的礼堂中显得格外渺小和孤独。他再次翻开那个牛皮纸笔记本,静静地看了一会儿第一页写下的那句话,沉思片刻,拿起笔,再次添上一行字:
“或许,它的形状,也是圆的,循环往复,永无尽头。”
空旷的礼堂,那块写着“279”的红色倒计时牌,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冰冷而又充满压迫感的光。
专业定制代写小品、相声、话剧、舞台剧、戏曲、音乐剧、情景剧、快板、三句半、哑剧、双簧、诗朗诵、演讲稿、微电影、动画等各类剧本。联系电话:13979226936 QQ:652117037 公众号:剧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