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梗概:
这是一部通过一名青年编剧的困境与觉醒,深刻反思了在数据与算法盛行的时代,文艺创作如何回归生活、回归人性的本质问题的故事。
青年编剧陈默深陷创作瓶颈,制片人王总不断施压,要求他摒弃人物逻辑与情感铺垫,完全遵循AI生成的数据框架写作。在又一次否定后,挫败的陈默在雨夜偶遇了即将收摊的刘爷面摊。一碗看似普通却无比温暖的面,和摊主刘爷那句“火候到了,味道自然就对了”的点拨,在他心中投下微光。
人物简介:
陈默(男主,近30岁)
内心对文字和情感有执着的追求职业编剧。在被数据和算法困住,失去创作热情。通过在与刘爷和面摊食客的交往中,从“数据囚徒”转变为生活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最终重拾创作初心,变得坚定、平和。他的成长不在于世俗的成功,而在于内心的重建和对生活本真的回归。
刘爷(男,60多岁)
街角面摊摊主。面容慈祥,眼神通透,手艺精湛,话不多但一语中的。外表豁达,但内心亦有软肋。他是陈默的“精神导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生活和烦恼的普通老人。他用一碗面和生活智慧,点醒了陈默,但他自己也需要来自晚辈(陈默)的鼓励和开解。他是“人间烟火”的化身。
王制片(男,40多岁)
影视制片人。是“数据至上”理念的坚定执行者和行业现状的代表。
张大鹏、林夕、李雯
陈默的老同学/好友。分别代表了体育教育、科研、艺术设计领域的普通从业者。他们各自有生活的压力和困扰(如与学生家长斗智斗勇、科研压力、与甲方周旋、育儿烦恼),但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着。
他们的出现构成了故事的重要群像,展现了“人间烟火”的广阔图景。他们的“不容易”和“坚持”让陈默意识到自己并非独行者,给予了巨大的精神慰藉和共鸣。他们是“微光”群像的代表。
正文:
第一集:数据囚徒
时长:约5分钟
1.1 工作室办公室 夜 内
电脑屏幕的冷光映在陈默(男,近30岁,编剧)疲惫不堪的脸上,眼镜片上反射着密密麻麻的文字。
电脑屏幕**是一个WORD文档,标题是《都市情缘第17稿》,光标在一段文字后面无力地闪烁着:
“桌上是散乱的文件、几个空咖啡罐、一个只吃了一半的冷掉的三明治。
‘哒…哒…’键盘传来有气无力的敲击声。
办公室内是**空调持续低沉的嗡鸣声,窗外是城市遥远的、模糊的车流声。”(光标闪烁)
陈默手指悬在键盘上,犹豫了几秒,最终猛地按下了“Backspace”键,刚刚写下的一段对话被迅速删除,屏幕留下一片刺眼的空白。
陈默极度烦躁地用手狠狠抓了抓自己的头发,然后向后重重地瘫倒在办公椅上,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突然,微信视频通话的提示音尖锐地响起,打破了办公室的死寂。
陈默被吓得一激灵,迅速翻找手机。
手机屏幕上显示:王制片。
陈默深吸一口气,努力调整了一下状态,才接通通话,并点了外放。
王制片(语气急躁OS):小陈!剧本我看完了!不行啊!完全不行!
陈默(身体前倾,试图解释):王总,您是指哪部分?我觉得这一稿的人物感情铺垫已经……
王制片(打断OS):铺垫?就是太温吞了!现在观众哪有耐心看男女主角慢慢磨叽?三集!三集必须同居,五集必须出现前任危机!要爆点!要数据!要爽感!懂吗?
陈默(挣扎着):王总,可是人物的感情需要时间和事件来铺垫,不然会显得很假,没有共鸣……
王制片(再次打断,语气不容置疑OS):假?什么是真?数据才是真!你看‘盘古’刚根据最近爆款数据生成的框架——(手机传来‘叮’一声的文件接收音)开局就是车祸失忆带球跑!虽然狗血,但元素齐全,爽点密集!你多学学!别老抱着你那些文艺调调!
王制片挂断语音,陈默的心沉了下去,默默点开微信上传来的那个文件。
这是一个PDF文档,标题是《AI生成剧本框架:<都市情缘>V1.0》。文档里,情节用工整的表格排列,节奏点清晰标注:
“第1幕:相遇-英雄救美”;
“第2幕:误会-男二介入”;
“第3幕:危机-绝症/车祸”
……
逻辑清晰得像一份冰冷的商业计划书。
陈默看着手机屏幕,眼神从最初的挣扎、不服,逐渐变为一片空洞的茫然。他感觉自己耗尽心血揣摩的人物情感和细节,在这些“完美”的数据面前,显得一文不值,可笑又可怜。他默默地关掉了手机屏幕,也关掉了电脑上那个写满了挣扎的《第17稿》文档。
陈默站起身,慢慢走到落地窗前。玻璃上模糊地映出他孤独而迷茫的脸。他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眼神空洞,城市的灯火在他眼中闪烁,却没有一丝温度。他仿佛被囚禁在这片数据的洪流和城市的钢铁森林中,找不到出口。
专业定制代写小品、相声、话剧、舞台剧、戏曲、音乐剧、情景剧、快板、三句半、哑剧、双簧、诗朗诵、演讲稿、微电影、动画等各类剧本。联系电话:13979226936 QQ:652117037 公众号:剧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