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信使》三幕话剧创作大纲
一、主题思想
本剧以新四军苏浙军区一纵通信兵孙常华火线送信的动人事件,采用"现实---回忆---现实"的三幕式结构,通过老年王永良在纪念馆的追忆,展现1945年双林镇战役中孙常华以身犯险,引开日伪,保护战友完成任务英雄壮举,凸显革命信仰与人性光辉的主题。
孙常华从佛门弟子"智空"成为革命战士的身份转换,形成"慈悲为怀"与"铁血抗争"的内在冲突;王永良与孙常华的战友情构成主线;不顾个人安危与完成任务的大格局;玄净的突然出现设置关键悬念,其携带的"书信"与孙常华的"经文"形成信仰符号的戏剧化碰撞。都是看点。
第一幕(本世纪10年代,长浔抗日战争纪念馆)以老年王永良抚摸军装的细节切入,通过"第四次参观"的记忆偏差铺垫历史厚重感;
第二幕(1945年土地庙)是本剧主要部分。王永良和孙常华在双林镇战斗总攻发起之前,接受送情报的任务,通过公路日伪关卡时,惊动了敌人,王永良受伤加之雨大,不得不躲进土地庙休整。在暴雨里的封闭空间发展剧情,将情报传递的紧迫性与人物身份之谜交织推进。孙常华父母被害,离家讨饭,幼年为僧,苦难的童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买下了仇恨的种子,也为他的后续行动做了充分、可信的铺垫。
第三幕回归纪念馆。解构情报送出的可能,升华英雄精神。以《新四军军歌》大合唱,敲响了不忘历史,传递红色基因的最强音,完成历史与现实的精神对话。
人物:
孙常华:男,17岁,通信兵(新四军苏浙军区一纵通讯排通讯班通信兵,7岁在晹云寺当和尚,僧名:智空,15岁参加新四军)
王永良(青年):男,21岁,班长(新四军苏浙军区一纵通讯排通讯班班长)
玄净:男,28岁,晹云寺和尚,孙常华师弟
王永良(老年):男,92岁,部队离休干部(解放军某师原师长)
茵娟:女,41岁,王永良的孙女(解放军某集团军副团级参谋,中校)
第一幕
时间:本世纪10年代某年5月。
地点:长浔抗日战争纪念馆二号展厅。
【茵娟扶着拄着拐杖的王永良(老年)缓缓走进展厅】
茵 娟:爷爷,您这是第几次来这里呢?
王永良:第四次吧。
茵 娟:我就陪您来过两次了。
王永良:有两次吗?我怎么不记得了?
茵 娟:爷爷,您还记得吗?我初中一年级暑假陪您来过一次,还有这一次不算啊?
王永良:那次,你陪我去的是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径直走向一个展柜,抚摸着被橱窗玻璃隔离的新四军军服)
老战友,我来了……我九十多岁了,时日不多了,这是我最后一次来看你了。你等着我,要不了多久我就来陪你了。
茵 娟:爷爷……爷爷,这是谁的军装?这个人是谁?
【围过来许多参观者】
众参观者:老人家,给我们说说吧。
茵 娟:爷爷,您就说说吧。
王永良:(思绪万千,陷入深深的回忆)1945年5月初,新四军**的苏浙军区为了扩大抗日根据地,打通苏南与浙西的联系,对苏浙交界处盘踞的日伪军展开了军事行动。一场夺取双林镇、彻底消灭驻守的日伪军、扩大和巩固根据地的战斗在双林镇地区打响了。
(停了些许时间)
茵 娟:爷爷,您在想什么?接着说啊……
王永良:清除外围据点的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我军化装摸进镇上的情报员把敌人的火力点分布图送到了一纵指挥部,纵队首长立即命令通讯排把火力点分布图紧急送到第一和第二支队。我和孙常华同志接受了任务。此时正值寅夜,忽然,天上下起了大雨,我俩戴上箬笠一头扎进了雨夜中……
【舞台收光】
第二幕
时间:一九四五年五月的某天凌晨。
地点:浙北农村一个破败的土地庙。
【公路方向,重机枪、轻机枪、手雷声大作。在雷暴雨中,虽然声音略显沉闷,也能感到激烈、震撼】
【王永良、孙常华手持手枪身着便装从树林里冲出,进了土地庙】
孙常华:(他们互相打量后)班长,你的腿负伤了!
王永良:被小鬼子的子弹穿了两个孔,小意思。
孙常华:(把地上散落的稻草秸秆堆起来)班长,你躺下我给你止血。(从破香炉里捧了些炉灰,敷在王永良的伤口上,然后解下布腰带扎在班长大腿上)
孙常华:(雨越下越大)班长,外面的雨越来越大了,这可怎么办?
王永良:天杀的小鬼子,什么时候在这段路上布了岗?
孙常华:班长,多亏了你掩护我,要不然我可能就光荣了。都怪我过封锁线时摔了一跤,发出了响声,我真笨!让你腿部受了伤,班长,你处分我吧!
王永良:不要啰唆!不就是开了两个小窗户吗 ,我还凉快点呢。(笑)
。。。。。。。。。。。。。。
专业定制代写小品、相声、话剧、舞台剧、戏曲、音乐剧、情景剧、快板、三句半、哑剧、双簧、诗朗诵、演讲稿、微电影、动画等各类剧本。联系电话:13979226936 QQ:652117037 公众号:剧本原创